理解课程目标- 数学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通过数学的眼光,可以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能够抽象出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属性,形成概念、关系与结构;能够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感悟数学的审美价值;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意识。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

  • 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

  • 几何直观

  • 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基本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观察,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能够在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中发现基本的数学研究对象及其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简单的联系与规律,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探究;逐步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通过数学的思维,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建立数学对象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够根据已知事实或原理,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构建数学的逻辑体系;能够运用符号运算、形式推理等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计算思维将各种信息约简和形式化,进行问题求解与系统设计;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培养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

  • 运算能力

  • 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通过经历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法则的发生与发展,数学基本概念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能够合乎逻辑地解释或论证数学的基本方法与结论,分析、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探究自然现象或现实情境所蕴含的数学规律,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品质,逐步形成理性精神。

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通过数学的语言,可以简约、精确地描述自然现象、科学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能够在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构建普适的数学模型,表达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解数据的意义与价值,会用数据的分析结果解释和预测不确定现象,形成合理的判断或决策;形成数学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发展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

  • 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

  • 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

  • 应用意识

通过经历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简单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过程,学生初步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并能解释表达的合理性;能够感悟数据的意义与价值,有意识地使用真实数据表达、解释与分析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现象;欣赏数学语言的简洁与优美,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形成跨学科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学科概念

第一学段
义务教育一至二年级数学通过生活化、形象化的活动,让学生在万以内认数并进行整数四则运算,初步建立数感与符号意识;同时认识常见平面与立体图形,感知长度、货币、时间、方向等度量单位,会按给定标准分类数据,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量感、空间观念和数据意识。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从日常情境中提出并解决简单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几何直观、好奇心与学习信心;入学适应期重点巩固20以内数及不退位加减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数学学习让学生在自然数基础上经历小数、分数的形成,掌握较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及小数、分数加减,理解运算律;认识常见平面图形并探究其周长与面积,体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学习时间、质量等度量单位,进行数据收集与平均数应用,从而发展数感、量感、空间观念、数据意识与推理能力。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从日常情境中发现并建模解决问题,判断结果合理性,敢于质疑与反思,在克服困难与体验成功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与美。
第三学段
第三学段数学让学生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探究中深化对自然数特征、小数与分数意义的理解,掌握其四则运算并体会运算一致性;能够计算常见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与立体图形体积、表面积,用有序数对定位点并进一步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学习数据收集整理、百分数与概率,初步接触负数,从而发展符号意识、数感、量感、空间观念、数据意识与模型意识。 学生在主题活动与项目学习中主动发现真实问题,融合数量关系、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及跨学科方法建模解决,并在合作交流、反思质疑中体验成功、激发创新,养成勤奋独立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价值与美感。
1-2 年级
3-4 年级
5-6 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