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第二学段(3-4 年级)
学段目标
认识自然数,经历小数和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进行较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的加减运算,理解运算律;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经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测量过程,探索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了解数据收集、整理和呈现的简单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在主题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和方向,认识质量单位,尝试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量感、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独立思考并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愿意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愿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就,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美。在学习活动中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和反思。
学业质量标准
认识自然数,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进行整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加减运算,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能认识常见的三角形和四边形,会测量、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形成空间观念、量感和初步的几何直观。能分析与表达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能绘制简单的数据统计表和统计图,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和方向,认识质量单位,尝试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量感、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结合现实生活,能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描述、表达、分析、解释实际问题,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通过操作、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数学形成一定的求知欲,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乘除法,感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感悟分数单位;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一位小数加减法。
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探索并理解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常见数量关系:总量=分量+分量、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能利用这些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
(1) 结合实例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6)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用量角器或三角板画角。
(4)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会根据图形特征对三角形和四边形进行分类。
(4)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会根据图形特征对三角形和四边形进行分类。
(3)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认识面积单位厘米²、分米²、米²;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和面积,会进行测量。
(5)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和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7) 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
(1) 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 在感受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1)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会呈现数据整理的结果。
(2)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感受数据蕴含着信息,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
(3) 认识条形统计图,会用条形统计图合理表示和分析数据。
(4) 能读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的简单统计图表。
(5) 探索平均数的意义,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6) 能在简单的实际情境中,合理应用统计图表和平均数,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